導語:作為中國"研發(fā)最燒錢"的藥企,百濟神州的一舉一動都萬眾矚目。不出意外,今年該公司將有兩個重磅藥物上市,其中一個就是Zanubrutinib。Zanubrutinib屬于第二代BTK抑制劑,是中國首個獲FDA"突破性療法"的創(chuàng)新藥,被不少業(yè)內(nèi)人士稱為"best-in-class"。橫觀它的前輩,第一個BTK抑制劑Ibrutinib,2018年全球總收入62.05億美元,位列2018年全球最暢銷藥第8,那么Zanubrutinib也具備成為"市場核彈"的潛力。不會講故事的撰稿人不是好醫(yī)藥人,今天筆者就來為大家講講BTK抑制劑家族的曲折誕生史。
"無心插柳"的發(fā)現(xiàn)
全球暢銷藥榜單中,每一個藥的誕生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而BTK抑制劑的發(fā)現(xiàn),也源于一段"無心插柳"的曲折史。
這個故事要從1952年說起。一位名叫Ogden Bruton的華盛頓沃爾特里德陸軍醫(yī)院的兒科醫(yī)生,在一名患有復發(fā)性肺炎球菌敗血癥的8歲男孩身上發(fā)現(xiàn)了先天性丙種球蛋白血癥,并利用蛋白質(zhì)電泳技術發(fā)現(xiàn)該名男孩缺乏血清球蛋白。
▲ Bruton發(fā)現(xiàn)了第一例XLA
這段"無心插柳"的發(fā)現(xiàn),再到40年后分子遺傳基礎被確定,由此利用BTK靶點治療腫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序幕被拉開。
▲BTK靶點發(fā)現(xiàn)時間軸
那么以Bruton命名的蛋白酪氨酸激酶(BTK)到底又是何方神圣呢?科學家們研究發(fā)現(xiàn),BTK屬于胞質(zhì)酪氨酸激酶Tec家族(TFKs)的一員,該家族共有5個成員,包括BTK、ITK、TEC、BMX和TXK。BTK主要在B細胞中表達,并廣泛地分布于淋巴系統(tǒng)、造血系統(tǒng)以及血液系統(tǒng)中。BTK基因位于染色體Xq21.3-Xq2位,基因全長37.5kb,編碼659個氨基酸。BTK結(jié)構(gòu)中包含5個主要結(jié)構(gòu)域。
▲BTK基因結(jié)構(gòu)
BTK在許多生物學過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BTK在B細胞受體(BCR)信號傳導中的關鍵作用引起了注意。BCR的信號傳導不僅傳遞與特定抗原接觸后的適應性免疫應答信號,還在B細胞的發(fā)育中起到基礎作用。通過抗原誘導一系列蛋白質(zhì)相互作用以及信號分子的募集,BTK會被激活并響應BCR信號,從而導致B細胞存活、增殖、分化和產(chǎn)生抗體等過程。顯然,一旦BTK缺失,BCR信號就不足以誘導B細胞的分化,BTK突變也會造成BCR信號傳導反應異常。
▲BTK在B細胞信號傳導中的作用
第一個BTK抑制劑Ibrutinib的發(fā)現(xiàn)
--配角成為主角登上歷史舞臺
由于BTK在BCR信號傳導中的關鍵作用,BTK自然成為了自身免疫性疾病和B細胞惡性腫瘤中富有吸引力的一個治療靶點。很多公司開始針對BTK的分子結(jié)構(gòu)和功能來設計具有激酶選擇性的抑制劑,這其中也包括由J. Craig Venter博士創(chuàng)立的一家名為Celera的公司,但Celera最初將Ibrutinib(中文名:伊布替尼,中文商品名:億珂)作為前體探針使用。
▲J. Craig Venter博士創(chuàng)立的Celera公司孕育了Ibrutinib
然而Celera并沒有能夠守住Ibrutinib,在2006年,Richard Miller博士擔任CEO的Pharmacyclics以較低的價格獲得Ibrutinib的全部開發(fā)權益,并將Ibrutinib從配角拉到主角的位置,且把研究方向轉(zhuǎn)到B細胞癌癥上。
▲Richard Miller博士將Ibrutinib帶入正途
Ibrutinib最初由Celera發(fā)現(xiàn),中間被Pharmacyclics(后來該公司被艾伯維收購)獲得,再到成功上市,最后成為全球最暢銷藥之一,Ibrutinib的身世并非一帆風順。
▲Ibrutinib成長時間軸
Ibrutinib在美國和中國已經(jīng)獲批了多個適應癥,而對于Ibrutinib在實體瘤的應用前景,不管是單藥還是聯(lián)合筆者都不太看好。
并且最重要的是Ibrutinib的隨訪效果相當好。最新在ASH上報道的7年最長隨訪顯示,對于一線初治CLL患者,ORR達到89%,預估PFS、OS數(shù)據(jù)為80%、75%,比得上BCR-ABL的靶向神藥Imatinib(中文商品名:格列衛(wèi))了。
除了突出的療效,Ibrutinib作為不可逆BTK抑制劑依然存在兩大缺點。
▲Ibrutinib兩大缺點
正因為Ibrutinib無法改變的兩大缺點,第二代BTK抑制劑應運而生。
這里補充一點,全球目前共有兩款BTK抑制劑上市,除了Ibrutinib,還有Acerta和阿斯利康的Acalabrutinib(中文名:阿卡拉布替尼),于2017年10月31日獲FDA批準用于MCL的二線治療,但其銷售額被Ibrutinib完全碾壓。
(Ibrutinib全球銷售額為強生、艾伯維兩家公司合并銷售額)
第二代BTK抑制劑Zanubrutinib應運而生
--不少業(yè)內(nèi)人士稱為"best-in-class"
Ibrutinib在缺點明顯的情況下,吸金能力仍然驚人。這不得不讓眾多公司想到:如果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藥,既有Ibrutinib的療效,又有更小的副作用,那么是不是比Ibrutinib賣得更好?有這種想法的就有中國藥企百濟神州。
百濟神州的Zanubrutinib(中文名:贊布替尼,代號:BGB-3111)在設計之初就希望克服Ibrutinib的弱點,以達到以下目的:在體內(nèi)濃度更高,能達到Ibrutinib的10倍,抑制效果更好,因而殺滅癌細胞能力更強,更重要的是,它選擇性更強,脫靶更少,副作用更小。
因此在化學結(jié)構(gòu)方面做出了改變。
▲Ibrutinib、Zanubrutinib結(jié)構(gòu)
在Zanubrutinib研究過程中,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的朱軍教授功不可沒,一手主導了研究。
▲將Zanubrutinib推向臨床的核心人物
此外,除了在中國申報外,Zanubrutinib也同步在美國進行申報,如若成功上市,將是極其罕見的國產(chǎn)原研抗腫瘤藥物真正打入國際市場的范例。
▲Zanubrutinib研究時間軸
Zanubrutinib的一些重要臨床試驗結(jié)果如下:
(來源于公開資料)
2018年ASH披露的信息:一項研究共納入86名復發(fā)難治性MCL患者,中位隨訪時間36周,在85名可評估的患者中,IRC的ORR為84%(n =71),其中CR達到驚人的59%(n = 50);安全性方面,由于任何原因引起的最常見(≥15%)治療相關不良事件(TACEs)包括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減少(31.4%)、上呼吸道感染(29.1%)、皮疹(29.1%)、血小板計數(shù)減少(22.1%)和白細胞減少(WBC)計數(shù)(17.4%)。由此可見,Zanubrutinib副作用要顯著小一些,在早期CLL的臨床試驗中,由于副作用而停藥的人僅有1%,而Ibrutinib這個數(shù)字大概是20%。除了CLL外,Zanubrutinib在多種B細胞相關癌癥中都展示了非常不錯的效果,尤其是MCL和華氏巨球蛋白血癥(WM),使用Zanubrutinib的客觀緩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分別達到了88%和92%。
由于出色的療效以及更小的副作用,Zanubrutinib被不少業(yè)內(nèi)人士稱為"best-in-class"。不出意外的話,該藥將在今年上市,讓我們翹首以盼。
從1952年發(fā)現(xiàn)Bruton第一例XLA到2019年Zanubrutinib或許正式上市,這一路走來每一步都不容易,筆者寫這個故事也是為了致敬為這個靶點做出貢獻的科研人員。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參考資料:
[1] Sabine Ponader, et al., (2014). Bruton's Tyrosine Kinase: From 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 Toward Targeted Therapy for B-Cell Malignancies. J Clin Oncol, 10.1200/JCO.2013.53.1046
[2] The Wild Story Behind A Promising Experimental Cancer Drug. Retrieved December 7, 2018, from https://www.forbes.com/sites/davidshaywitz/2013/04/05/the-wild-story-behind-a-promising-experimental-cancer-drug/
[3]Krysiak K, et al. Blood. 2017;129:473-483等
作者簡介:菜菜,上海交通大學藥學碩士,曾工作于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現(xiàn)為藥監(jiān)系統(tǒng)從業(yè)人員,擅長解讀行業(yè)法規(guī)、最新藥研動態(tài)等。
合作咨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