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合性抗原受體(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是一種人工合成的免疫受體,整合了抗體的抗原識別區(qū),T細胞抗原受體(T cell receptor,TCR)的信號區(qū),以及共刺激分子的信號區(qū)。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在T細胞中外源表達CAR后,產生的CAR-T細胞可以針對特定抗原產生免疫應答反應。CAR-T細胞治療已經獲批用于治療腫瘤,在自身免疫病中也展示了很好的應用前景,未來還可以用于感染、器官纖維化、衰老等多種場景。
與天然的受體TCR相比,CAR的抗原敏感性差,并且與其它信號分子的協同性差。這些劣勢是因為CAR無法像TCR一樣形成成熟的免疫突觸來整合各條信號通路。這些信號的劣勢會導致CAR-T細胞無法清除抗原表達量低的靶細胞,并且容易發(fā)生功能耗竭,難以長期工作。優(yōu)化CAR的信號轉導功能是突破目前CAR-T細胞治療臨床瓶頸的關鍵所在。
2024年11月27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許琛琦研究組聯合上海科技大學王皞鵬研究組,在 Immunity 期刊發(fā)表了題為:Phase separation of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promotes immunological synapse maturation and persistent cytotoxicity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在傳統二代CAR分子胞內段引入TCR中的CD3ε元件(E-CAR),并且對CD3ε進行了序列優(yōu)化,提高E-CAR在細胞膜上的穩(wěn)定性。E-CAR分子可以通過cation-pi相互作用產生液液相分離(LLPS),幫助免疫突觸的形成與成熟;這不僅增強了E-CAR分子本身的信號功能,也能招募CD2等共刺激分子,更好地利用內源共刺激信號。E-CAR-T細胞比普通的CAR-T細胞具有更高的抗原敏感性,以及更好的持續(xù)殺傷能力,在初發(fā)腫瘤和復發(fā)腫瘤的動物模型中,展示了更好的抗腫瘤功能。目前E-CAR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展示了很好的應用前景。
可相分離的E-CAR促進T細胞免疫突觸成熟,從而提高抗原敏感性和細胞長效性
大多數T細胞的TCR主要由抗原識別亞基TCRαβ和信號傳遞亞基CD3εδ、CD3εγ、CD3ζζ組成。CD3分子富含多處功能序列,可以結合不同信號分子,發(fā)揮各種調控功能。其中,CD3ε分子的N端是一段堿性氨基酸富集區(qū)(Basic amino acid-rich sequence,BRS),緊接著是一段脯氨酸富集區(qū)(Proline-rich sequence,PRS),C 端則由一段包含RK序列的免疫受體酪氨酸激活基序(Immunoreceptor activation tyrosine-based motif,ITAM)組成。
許琛琦團隊和合作者的前期研究發(fā)現,當T細胞處于靜息狀態(tài)時,BRS與細胞質膜的酸性磷脂發(fā)生靜電相互作用,將CD3e的胞內區(qū)屏蔽在膜內,防止T細胞產生過強的基底信號(Xu et al., Cell 2008);抗原刺激TCR后,鈣離子大量內流,中和酸性磷脂的負電荷,從而打破BRS和酸性磷脂的靜電相互作用,釋放CD3ε胞內區(qū)(Shi et al., Nature 2013);CD3ε BRS隨后和酪氨酸激酶LCK發(fā)生靜電相互作用,促進TCR-LCK的液液相分離,增強TCR的磷酸化,并進一步促進LCK的活化(Chen et al., PNAS 2023)。磷酸化的CD3ε ITAM可以招募抑制性激酶CSK,抑制LCK活性,并打破TCR-LCK相分離,使得TCR信號回歸基線,防止細胞過度活化(Wu et al., Cell 2020)。
許琛琦團隊進而將CD3ε引入二代CAR分子,設計了功能上更加模擬TCR的第一代E-CAR。在該論文中,研究團隊發(fā)現,E-CAR 1.0的胞內信號區(qū)自己就能夠形成液液相分離,而傳統二代CAR分子的相分離現象較弱。這種相分離主要由CD3ε的堿性氨基酸和其它信號區(qū)上的酪氨酸所帶的pi電子形成的cation-pi相互作用所介導。在細胞水平,E-CAR 1.0更易于在細胞表面聚集,然而E-CAR在膜上的表達水平比傳統CAR低。因此,團隊通過蛋白序列優(yōu)化,構建了一種E-CAR 2.0版本(B6I),保留了其相分離所需的堿性氨基酸,并有效地提高了膜表達水平。
28Z CAR、E-CAR 1.0、E-CAR 2.0模式圖
T細胞與靶細胞接觸時形成高度有序的超分子激活簇(Supramolecular activation cluster,SMAC),成熟的TCR免疫突觸通常是具有“牛眼“樣結構,由TCR形成的central SMAC(cSMAC),由黏附分子LFA-1形成的peripheral SMAC(pSMAC)和富含磷酸酶CD45的distal SMAC(dSMAC)。pSMAC和dSMAC之間還有共刺激受體CD2形成的花冠結構,富含CD28、ICOS等多種共刺激分子和PD-1等共抑制受體,共同調控T細胞信號。多層有序的免疫突觸結構確保了信號的有效傳遞。很多研究表明CAR分子不能形成經典的免疫突觸結構,CAR分子形成的通常是不規(guī)則的微簇結構,這導致其對抗原信號傳遞低效和對共刺激信號利用不足。與TCR相比,傳統CAR分子只利用了CD3ζ鏈作為其主要信號傳遞亞基。其余CD3鏈的缺失可能導致CAR無法形成成熟的免疫突觸。
由于抗原受體聚集是免疫突觸形成的基礎,E-CAR相分離促進了免疫突觸成熟,不僅提升了E-CAR在cSMAC中的信號轉導功能,還在外周形成更好的CD2花冠結構,招募PI3K這些信號分子來介導共刺激信號。團隊還注意到,E-CAR免疫突觸呈現出信號先放大后減弱的動態(tài)性,與TCR形成的免疫突觸非常相似。
團隊接下來研究了E-CAR-T細胞的功能,發(fā)現其對弱抗原腫瘤細胞的結合與殺傷都更強。通過建立腫瘤細胞反復刺激模型,團隊發(fā)現E-CAR-T細胞的長效殺傷效果更好,在清除腫瘤細胞的同時還可維持自我增殖。RNA測序結果顯示E-CAR-T細胞可以利用CD2信號來緩解功能耗竭,這與其能誘導形成CD2花冠結構這一現象吻合。在血液瘤和實體瘤的初發(fā)腫瘤動物模型以及血液瘤復發(fā)的動物模型中,E-CAR-T細胞都比傳統的細胞表現出了更好的抗腫瘤效果。
綜上所述,該研究通過蛋白設計,構建了可相分離的新型E-CAR分子,提高了免疫突觸質量,從而提高了抗原敏感性和細胞持續(xù)性,在動物模型中取得了很好的疾病治療效果。
E-CAR胞內段相分離就像睡蓮的根莖交錯纏繞,吸引來的各種小魚意味著成熟的免疫突觸招募了各類下游信號分子,介導T細胞的免疫應答反應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許琛琦研究員和上??萍即髮W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王皞鵬研究員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博士研究生徐心怡、上海科技大學與分子細胞中心聯合培養(yǎng)碩士研究生陳昊天、分子細胞中心博士研究生任正旭、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碩士研究生徐曉敏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合作咨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