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輝瑞(Pfizer)公司和Arvinas聯合宣布達成協議,共同開發(fā)和推廣PROTAC蛋白降解劑ARV-471;Arvinas將獲得6.5億美元前期付款,以及潛在可達14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那么,近年來火熱的PROTAC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技術?20年的發(fā)展已經到達了什么程度?都有哪些候選靶點及藥物在研?請看本文。
01、PROTAC的里程碑
2001年,首 個PROTAC分子PROTAC-1誕生,是由PROTAC技術先驅Crews及其同事Deshaies報道;2008年,第一個小分子PROTAC誕生,仍為Crews課題組設計合成,是由靶向MDM2 E3泛素連接酶的小分子抑制劑nutlin和AR小分子配體以及中間的PEG Linker構成;之后,研究者開發(fā)出以CRL4CRBN、CRL2VHL、cIAPE3泛素連接酶配體的各種小分子PROTACs;再之后,Arvinas公司研發(fā)的ARV-110和ARV-471兩個PROTAC分子進入臨床實驗,分別用于治療前列腺癌和乳腺癌。
2018年,Crews教授作為美國化學會《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的特邀主編發(fā)表了PROTAC技術??磺疫M一步統計,近年PubMed中關于PROTAC的稿件數量整體呈上升趨勢,見下圖。
02、PROTAC作用機制
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技術(PROTAC),是利用雜合雙功能小分子化合物將靶蛋白和細胞內E3泛素連接酶拉近,利用生物體內泛素-蛋白酶體蛋白降解途徑特異性降解靶蛋白。藥物由3部分組成,即一端是特異性E3泛素連接酶配體,另一端是靶蛋白的特異性配體以及中間的Linker,從而組成“靶蛋白-PROTAC-E3泛素連接酶”。
03、泛素化過程
真核生物細胞一直在努力地維持蛋白水平平衡,這就需要生成和降解兩條途徑的平衡,維持這種平衡的一個關鍵就是泛素。蛋白質被泛素化后,將被運送到蛋白酶體,從而降解。
泛素化,主要由3種酶催化,即E1泛素活化酶、E2泛素結合酶、E3連接酶。同時,該過程可逆,泛素可被去泛素化酶從泛素鏈上去除,形成反向調節(jié)。而整個泛素-蛋白酶體系統,稱為UPS,即Ubiquitin Proteasome System。
04、PROTAC主戰(zhàn)場:腫瘤
最開始的PROTAC技術是以多肽為配體,成功靶向MetAP-2、雄性激素受體(AR)、雌性激素受體α(Erα)、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等靶點;技術上的積累,為小分子PROTACs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再后來,CRL4CRBN、CRL2VHL、cIAP等E3泛素連接酶小分子配體的發(fā)現,為PROTAC技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新方向;現今,PROTAC于腫瘤領域主要集中于一些核受體、表觀遺傳蛋白、激酶、其他類型的蛋白質/酶、以及RNA等等。
如靶向核受體中的MDM2、AR、IAP;表觀遺傳方向的BET、HDACs;激酶方向的BTK、FAK、EGFR;以及如PARP、STAT3等等,部分結構如下。
05、代表品種舉例
靶向AR:ARV-110,是全球首 個進入臨床試驗的口服生物可利用的PRAOTC小分子藥物,靶向AR,2019年5月獲得FDA快速通道批準,在恩雜魯胺抗性模型中,ARV-110能明顯抑制腫瘤生長。
靶向ER:ARV-471,能夠顯著降低患者腫瘤組織中的ER表達水平,將ER水平降低62%,最多降低接近90%。而且,ARV-471對野生型ER和ER突變體均表現出降解效果。
靶向BTK:MT-802,有效降解野生型BTK和耐ibrutinib的C481S突變的BTK,與ibrutinib相比,其選擇性更好,可削弱從C481S突變患者中分離的原代B細胞的BTK信號傳導,且不產生ibrutinib的不良反應。
靶向EGFR:PROTAC-C1/3/4,分別為EGFR抑制劑gefitinib/afatinib/lapatinib的PROTAC產品;臨床前研究表明,C1在低納摩爾濃度下能夠穿透人卵巢癌細胞OVCAR8細胞膜并誘導EGFR蛋白降解,C3能夠降解人肺癌細胞H3255中外顯子19缺失導致L858R激活點突變的EGFR蛋白,C4能夠降解非小細胞肺腺癌H1975細胞中gefitinib耐藥的雙重突變體(L858R/T790M)型EGFR蛋白。
靶向ERK:ERK-CLIPTAC,基于共價抑制劑設計,靶向惡性黑色素瘤細胞A375以及人結腸癌細胞HCT116中ERK1/2降解并抑制磷酸化ERK1/2信號通路,且通過實驗證實與CRBN的結合是引起降解的關鍵。
06、未來
PROTAC技術通過短短20年的發(fā)展,已有品種進入到臨床階段;據預測,未來幾年將有多個品種進入臨床,且現階段已經吸引了大量藥企與資本的關注。當然,在取得藥效優(yōu)勢的同時,該技術還存在諸多成藥性不足的特點,如分子量大、分子剛性太強、水溶性差、口服吸收差、透膜差等等;不過,技術上的問題往往隨著時間的積累,差不多都能解決,而臨床上一旦形成突破,必將形成一系列潛在的重磅炸 彈分子;總的來說,非常值得期待!
參考文獻:
1. Drug Discovery Today: Technologies. https://doi.org/10.1016/j.ddtec.2019.01.002.
2. 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207 (2020) 112750. https://doi.org/10.1016/j.ejmech.2020.112750
3. CNKI date
合作咨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