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原祎鳴
編輯 |許悅
今年新冠疫情以來,國內已出現(xiàn)多起確診患者及其親屬個人信息泄露的事件。
1月4日,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長潘緒宏在新聞發(fā)布會上公開通報:(2020年)12月23日,某航空安保有限公司員工在工作期間將用于篩查密接人員工作的患者初步流調報告私自拍攝并發(fā)至微信群內,導致患者及其家屬、同事的姓名、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工作單位、手機號碼等隱私泄露。(2020年)12月24日順義公安分局依法對劉某處以行政拘留。
僅一星期前,12月26日,據(jù)《人民日報》報道,遼寧沈陽市一例新冠肺炎陽性患者及其家人個人信息在網絡流傳,內容包括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家庭詳細地址等。
當事人稱,自信息被泄露后,上百個陌生電話不間斷打進來,還有短信惡語攻擊,已經嚴重地影響了自己和家人的正常生活,自己已**崩潰。
2020年12月10日,成都一女孩短期內多次出入酒吧后新冠檢測成陽性,從而被戴上“水 性 楊 花”的帽子,被網友“群起而攻之”。
而更為令人擔憂的是,隱私權具有不可逆轉性,這就意味著一旦患者的隱私權被公開,該患者再也無法恢復到之前的秘密狀態(tài),很難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事實上,自新冠疫情伊始,泄露患者隱私事件從未停止,有造謠者因主觀臆測制造謠言引起恐慌,有相關人士泄露陽性患者的個人信息致使患者被“網絡暴力”。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未來法治研究院副院長丁曉東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表示,成都女孩事件凸顯了現(xiàn)在信息的知情權和隱私保護之間還沒有發(fā)展出來一個非常好的機制。
個人信息保護領域有模糊化機制,公布成都女孩的行程軌跡,比如某某酒吧等行程信息是合理的,但是不能精確到個人,更不能把電話、照片等個人信息在網絡上進行無來由的傳播。
“傳播這種真假難辨的信息對信息的合理傳播和公眾的知情權并無幫助,還會對個體造成很多困擾。”丁曉東說。
但同時,疫情之下,各級政府、衛(wèi)生行政部門按照法律規(guī)定公布疫情信息,必須向社會披露肺炎患者的住址、行程等信息,使民眾能夠知悉其是否曾與確診患者有過密切接觸。
這就造成了在此危急特殊時刻,個人的隱私權和公眾的知情權發(fā)生了沖突。
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孟強曾表示,當患者個人的隱私權與公共利益發(fā)生沖突時,患者隱私權要受到一定的限制,為了公共利益而披露患者隱私具有其正當性,行為人應當被免于承擔侵權責任。
陜西永嘉信律師事務所的陳丹、丁偉曾表示,在疫情爆發(fā)時,個體患者的隱私權應當讓渡于民眾的知情權。但這種讓渡也必須是有限度的,僅可披露疫情防控所必須的信息,避免信息泄露給患者造成的“二次傷害”。
中國政法大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教授趙宏也表示,“為疫情防控等公益目的,國家可以限制公民信息權,但要有限度。”這個限度有何種要求?
“現(xiàn)在公眾在微博、微信群里獲知的很多湖北籍人員的個人信息,也有一些是公權力在收集這些信息的時候,因為工作人員的管理疏忽而泄露的,這也是對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違反。”趙宏說。
雖然特殊時期,保護患者的隱私權難度加大,但總體來看中國的患者隱私權重視程度仍然不高,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律的缺位。
雖然中國有許多條法律提到對患者的隱私權的保護,例如《侵權責任法》第六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執(zhí)業(yè)醫(yī)師法》第二十二條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護士管理辦法》第二十四條均規(guī)定應當嚴格保護患者的隱私權?!吨腥A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十二條也特別強調了對傳染病患者隱私權的保護:“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yī)療機構不得泄露涉及個人隱私的有關信息、資料。
但許多專家表示,其更多的是在制度層面的設定,實際可操作性不強。
中國人民大學憲政與行政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建順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從可操作性來講,責令有關部門和人員向社會公布反映突發(fā)事件信息的渠道、如何責令、哪個部門去責令等并沒有細化,更沒有詳細規(guī)定。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講師任華玉也曾表示,現(xiàn)有法律實際上并不能解決患者隱私權保護過程中日益嚴重的權利沖突問題。這是由于立法沒有明確界定患者隱私權的內涵、外延及保護范圍、沒有明確規(guī)定協(xié)調患者隱私權保護中權利沖突的相應原則和措施義務主體,亦沒有明確規(guī)范侵犯患者隱私權應承擔的法律種類。
然而,對個人隱私權的疏忽并非僅發(fā)生在防疫的方面。
此前據(jù)界面新聞報道,杭州一家庭姐弟倆均被狗咬,但弟弟打過狂犬**而姐姐沒有打,隨后姐姐疑似確診為狂犬病而腦死亡,許多網友指責其“重男輕女”。
當事人表示,此行為已經給其家庭造成嚴重傷害,待女兒的治療結束,或將起訴蕭山疾控泄露女兒檢測報告一事。
另外,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5g的普及,醫(yī)療大數(shù)據(jù)信息采集更加的普遍,但具體哪些私人行為應該向大數(shù)據(jù)信息采集讓步,在線上問診的過程中,如何保障患者的病情不被泄露,在法律層面上仍沒有明確的說法。
因此來看,無論是否是在新冠防疫的大前提下,從立法層面上保護患者的隱私權都是極其必要的。
而作為普通人,關注陽性患者的軌跡動態(tài)從而提高風險意識固然無可厚非,但尋求“自保”的同時也需要尊重他人的隱私權,不再對其進行二次傷害。
合作咨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