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療法革新了癌癥治療,尤其是靶向PD-1和PD-L1的療法已經(jīng)成為多種癌癥的標準療法。但只有約20%-30%的患者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有反應,通過生物標志物識別、選擇合適的患者,是進一步提高療效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
最近,在NCCN(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wǎng)絡)2019年年會上,來自約翰霍普金斯的腫瘤學家Jarushka Naidoo教授回顧并探討了熱門的生物標志物應用。
癌癥免疫治療的三類生物標志物
目前,癌癥免疫治療方面有三大類生物標志物。第一類屬于反映腫瘤炎癥狀態(tài)的生物標志物,比如PD-L1水平。第二類生物標志物揭示了腫瘤的免疫原性,也就是引發(fā)免疫反應的可能性,例如腫瘤突變負荷(TMB)。第三類針對腫瘤本身以外的宿主環(huán)境,比如微生物組,也可能與患者對免疫療法的反應程度有關。(相關閱讀:癌癥免疫療法效果增4倍,竟和這個日常因素有關?)
近年來,有關免疫療法生物標志物的研究眾多。然而,Naidoo教授表示,“在腫瘤診治和相關檢測的臨床實踐中,目前被廣泛應用的只有PD-L1,但只通過PD-L1水平來篩選患者也會帶來關鍵限制,比如腫瘤組織樣本的不同位置可能造成不同結果。”
NCCN推薦哪些指標?
在針對目前美國FDA已批準的癌癥免疫療法的眾多生物標志物中,Naidoo教授回顧了NCCN的部分推薦。
無法使用順鉑治療的膀胱癌:如接受atezolizumab(Tecentriq)治療,使用PD-L1免疫組化(IHC)指標,PD-L1陽性腫瘤浸潤細胞需> 5%。如接受pembrolizumab(Keytruda)治療,使用PD-L1表達水平的陽性聯(lián)合分數(shù)(CPS),即免疫細胞、腫瘤細胞等符合要求的陽性染色細胞相對腫瘤細胞的百分比,CPS評分需> 10%。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如果患者的EGFR/ALK狀態(tài)未知,各治療階段所需的PD-L1水平不同。對于一線使用pembrolizumab,PD-L1 IHC評分需>50%。對于二線使用pembrolizumab,PD-L1 IHC評分需>1%。
Naidoo教授還補充:“在化療聯(lián)合免疫療法的新時代,這些臨界值及其和治療效果的相關性仍然值得商榷。”(相關閱讀:keytruda有望單藥一線治療NSCLC,無論PD-L1表達水平高低都可改善總生存)
腎細胞癌和轉移性黑素瘤:由于目前的生物標志物尚不能預測治療反應,NCCN認為無需檢測患者的PD-L1水平,所有符合適應癥的患者都可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
結直腸癌和子宮內(nèi)膜癌:如使用相關的癌癥免疫療法,微衛(wèi)星不穩(wěn)定性(MSI)和DNA錯配修復(MMR)檢測是必需的。Naidoo教授指出,“這是除PD-L1之外唯一獲得認可的生物標志物。”
基于最新證據(jù),NCCN指南中對免疫療法生物標志物檢測的推薦也會快速更新。
腫瘤突變負荷(TMB)有效嗎?
簡單來說,腫瘤突變負荷就是腫瘤細胞攜帶的DNA突變數(shù)量。非同義突變越多,腫瘤細胞產(chǎn)生的異常蛋白越多。不難理解,腫瘤突變負荷越高,產(chǎn)生的新抗原也越多,更可能激活免疫系統(tǒng)對腫瘤的識別。
在NCCN最新的非小細胞肺癌指南中,雖然腫瘤突變負荷已被列入患者接受免疫治療的推薦檢測方法,但NCCN同時指出,這一指標是“可能有效,而且檢測標準缺乏共識。”
NCCN指南中對TMB的推薦(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今年初,發(fā)表在《Nature Genetics》的一項大型研究同樣表明,在多種癌癥中,腫瘤突變負荷有望用于免疫治療的效果預測。但在不同類型的癌癥中,突變負荷“高”的數(shù)字定義各有不同。
在Naidoo教授看來,TMB是臨床研究中最前沿的生物標志物,但目前尚未完全達到實用性。“TMB正如PD-L1幾年前的處境,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工作來確定可實際應用的、合適的臨界值。”
展望
目前還有數(shù)十種其他生物標志物正在進行研究,對于不同疾病、不同治療階段都可能涉及不同的生物標志物。
談到迫切需要生物標志物來指導治療決策的領域或療法,Naidoo教授認為,生物標志物不僅有助于檢查點抑制劑單藥治療的患者選擇,隨著免疫組合療法的興起,無論是兩種或更多免疫療法的組合,還是免疫療法與化療的組合,有些癌癥可能對組合療法反應更好,篩選出這部分患者也很有意義。此外,在一些罕見癌癥領域,生物標志物檢測仍處于起步階段。
Naidoo教授還提到,使用生物標志物的組合來預測療效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問題在于如何組合它們,并找到最有益患者的檢測技術。而且,當生物標志物檢測被更多推廣、更多應用之后,患者也將更能負擔得起這種檢測。
點擊下圖,預登記觀展
合作咨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