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BITA研究結果自發(fā)表后一直爭議不斷,近日,《柳葉刀》雜志更是連發(fā)9篇通訊文章,對ORBITA研究的樣本量大小、主要終點設計、患者類型、統(tǒng)計學方法等提出質疑,認為應謹慎解讀該研究結果,尤其是指南修訂和臨床實踐改變。同時研究者對此進行了回應。(Lancet. 2018,392: 25 )
ORBITA是首個在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中比較PCI與假手術的雙盲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納入200例單支血管狹窄≥70%的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在接受6周藥物治療后,隨機分至PCI組(105例)或假手術組(95例)。患者病變的平均狹窄為84.4%,冠脈血流儲備分數(FFR)為0.69,瞬時無波比為0.76。隨訪6個月發(fā)現(xiàn),兩組運動時間分別增加28.4 s和11.8 s,組間無顯著差異,表明PCI與安慰效應相似,挑戰(zhàn)了過去40年的臨床經驗。
而中南大學湘雅醫(yī)學院周勝華等提出,PCI組運動時間增量等參數未觀察到顯著變化,可能由于樣本量相對較小。而且,ORBITA研究僅隨訪6個月,無法顯示組間長期差異。
另外,包括周勝華在內的多位學者對FFR使用提出質疑。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PCI的長期結果可能受靶血管的FFR狀態(tài)影響。FAME 2研究顯示,F(xiàn)FR≤0.80的病變行PCI相比藥物治療可改善長期結果并具有高成本效益。然而,在ORBITA中,29%患者的FFR>0.80,可能會影響其有效性。
此外,有學者認為,ORBITA試驗在主要終點分析中存在重大統(tǒng)計問題。兩組隨機前運動時間存在明顯不平衡,PCI組比假手術組長38 s,而基線運動時間較短的患者可能在6周后運動時間增加的更多,趨均數回歸常通過ANCOVA方法校正,而研究者使用雙樣本T檢驗。相比之下,ANCOVA方法會增加平均治療差異,縮小置信區(qū)間,并產生更小的P值。僅憑統(tǒng)計學原因,“PCI不會增加運動時間”的結論是不合適的。
對此,研究者表示,幾位學者對樣本量計算的擔憂毫無根據,他們似乎將事件計數試驗與測量連續(xù)變量的試驗混為一談。為了能夠檢測90 s的效果(如ACME研究),每組需要12例患者;而且不理解為什么PCI需要超過6周才能緩解狹窄,解剖和血液動力學緩解是立即的,6周負荷超聲顯示缺血幾乎完全消除。
研究者還認為,幾位學者誤解了FFR在臨床決策和FAME 2試驗中的作用。首先,嚴重病變或缺血檢查結果陽性時臨床上不需要FFR,F(xiàn)FR的作用在于不確定的病變。ORBITA的所有患者都已達到PCI的臨床標準,因此不需要臨床FFR。其次,盡管FAME 2常被視為FFR指導試驗,但其并未強制要求FFR測量。而ORBITA中對所有患者測量了FFR,且特意將FFR值在臨床相關范圍內的患者隨機分組,以研究FFR對效應值的影響。
統(tǒng)計學方法方面,雖然ANCOVA更適合獲取的數據分析,但分析方法是在獲取數據之前預先指定的。
原標題:爭論|ORBITA研究指出,穩(wěn)定性心絞痛PCI與安慰組等效?柳葉刀連發(fā)9文質疑……
合作咨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